“營商環境是政府和市場關系的一個集中的反應,更是展現一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個縮影!痹3月25日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3年年會上,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登記注冊局一級巡視員肖蕓表示。 截至2023年2月底,我國市場主體已達1.7億戶,它們不但是穩住經濟基本盤的底氣,更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。如何為這一快速增長的龐大群體營造更好的營商環境? 肖蕓指出,黨的十八大以來,圍繞百姓經商創業的難點痛點,市場監管部門在登記注冊領域先后實施一系列改革,推動市場準入制度發生根本性變革;積極推進涉企證照事項改革,以“減證”促“簡政”,有效降低了企業進入市場的制度性交易成本,極大激發了市場活力,促進了創業就業和民生改善。 接下來,要繼續加大力度打造更好營商環境,需要從三方面入手。 一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,打造更加市場化的營商環境。充分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,進一步完善簡約高效、公正透明、寬進嚴管的準入準營制度體系,深化“證照分離”改革,加大“照后減證”和簡化審批力度,最大限度減少對微觀經濟的干預,保障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得到充分發揮。 同時,進一步規范涉企收費,切實加強市場秩序治理,降低市場主體制度性交易成本,提振市場信心。著力強化公平競爭政策基礎地位,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,著力清理廢除含有地方保護、市場分割、指定交易等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規定和做法,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,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。 二是加快完善統一的市場監管制度規則,營造法治化的營商環境。市場監管部門將統籌一體推進法治監管、信用監管、智慧監管,以法治為根本、以信用為基礎、以智慧為手段,不斷提高市場監管現代化水平,為營造法治化的營商環境提供有力的支撐。 也要全面提升依法監管能力,從法律上、制度上把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平等參與市場競爭的要求落下來,加快推動市場準入、合規指引、監管執法標準化規范化建設,把行政行為全面納入法治軌道,不斷提高運用法治思維、法治方式推動發展、破解難題、防范風險的能力,以完善的立法、嚴格的執法支撐營商環境建設,構建與現代化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市場監管制度體系。 三是對接國際通行制度規則,建設更加國際化的營商環境。市場監管部門將進一步對標國際一流標準和國際通行規則,進一步優化各類市場主體發展環境,加快建設更加成熟定型的全國統一市場主體登記管理制度,持續優化外資企業市場準入,推動外資企業登記注冊業務全流程網上辦理,積極服務高水平對外開放。 同時,積極參與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價,正視自身面臨的短板弱項,尤其是與國際前沿的差距,以企業需求為第一需求、以企業的感受為第一感受,繼續全力做好對標國際一流標準,做好優化營商環境的改革工作。(完) |